| 爆炸区域划分 危险场所区域的含义,是对该地区实际存在危险可能性的量度,由此规定其可适用的防爆型式。 1、国际电工委员会/欧洲电工委员会划分的危险区域的等级分类 0区(Zone 0):易爆气体始终或长时间存在;连续地存在危险性大于1000小时/每年的区域; 1区(Zone 1):易燃气体在仪表的正当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或存在;断续地存在危险性10~1000小时/每年的区域; 2区(Zone 2):一般情形下,不存在易燃气体且即使偶尔发生,基存在时间亦很短;事故状态下存在的危险性0.1~10小时/每年的区域; 中国划分的有效区域和以上相同。 2、易爆区域等级划分,国际标准与美国标准的对照比较 I.E.C. N.E.C. 气体 Zone 0 Class I, Division I Zone 1 Class I, Division I Zone 2 Class I, Division II 粉尘 Zone 10 Class II, Division I Zone 11 Class II, Division II I.E.C.: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(Interna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) N.E.C.: 美国电气规程(National Electrical Code, U.S.A.) 防爆标示识别 防爆标志 IEC 防爆等级标准格式:Ex(ia)ⅡC T4 
| E:按CENELEC标志认可 | Ex:防爆公用标志 |  
| ia:防爆型式(本质安全) | Ⅱ:设备组别 |  
| C:气体组别 | T4:温度组别 |  气体组别 
| 典型的危险性气体 | 欧洲电工 标准化委员会 EN50014EC | 北 美 NEC500条款 CLASS1表气 | 中 国 GB-3836-1 | 最小点燃能量 (微 焦) |  
| 乙 炔 | ⅡC | A | ⅡC | 20 |  
| 氢 气 | ⅡC | A | ⅡC | 20 |  
| 乙 烯 | ⅡB | C | ⅡB | 60 |  
| 丙 烷 | ⅡA | D | ⅡA | 180 |  注:中国GB3836标准规定ⅡC级最小点燃能量为19微焦耳,ⅡA级最小点燃能量为200微焦耳。 气体分组和点燃温度,在一定环境温度和压力下与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浓度有关。 根据可能引爆的最小火花能量,我国和欧洲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标准将爆炸性气体分为四个危险等级: 
| 温度组别 级别 | T1 | T2 | T3 | T4 | T5 | T6 |  
| Ⅱ A | 甲烷、甲苯、甲酯、乙烷、丙烷、丙酮、丙烯酸、苯、苯乙烯、一氧化碳、醋酸乙酯、醋酸、氯苯、醋酸甲酯、氨 | 甲醇、乙醇、乙苯、丙醇、丙烯、丁醇、丁烷、醋酸丁酯 、醋酸戊酯、环戊烷、 | 戊烷、戊醇、己烷、己醇、庚烷、辛烷、环乙醇、松节油、石脑油、石油(包括汽油)、燃料油、戊醇四氯 | 乙醛、三甲胺 |   | 亚硝酸乙酯 |  
| Ⅱ B | 丙烯酯、二甲醚、市用煤气 | 丁二烯、环氧丙烷、乙烯 | 二甲醚、丙烯醛、碳化氢 | 乙醚、二乙醚 |   |   |  
| Ⅱ C | 氢、水煤气 | 乙炔 |   | 二硫化碳 | 硝酸乙酯 |   |  美国和加拿大首先将散布在空气中的爆炸性物体分成: 三个CLASS(类别):CLASSⅠ气体和蒸气;CLASS Ⅱ尘埃;CLASS Ⅲ纤维。 然后再将气体和尘埃分成 Group(组): 组名 代表性气体或尘埃 A 乙炔 B 氢气 C 乙烯 D 丙烷 E 金属尘埃 F 煤炭尘埃 G 谷物尘埃 2、温度组别(T组) 这是与气体点燃温度有关的电气设备(假定环境温度为40℃时)的最高表面温度,点燃能量与点燃温度无关。在标准BS5345第一部分中列出了所有可燃性气体和其组别。 
| 最高表面温度(℃) | 温度组别 | 常见爆炸性气体 |   |  
|   | IEC79-8 | GB3836-1 |   |  
| 450℃ | T1 | T1 | 氢气、丙烯腈等46 种 |  
| 300℃ | T2 | T2 | 乙炔、乙烯等47 种 |  
| 200℃ | T3 | T3 | 汽油、丁烯醛等36 种 |  
| 135℃ | T4 | T4 | 乙醛、四氟乙烯等6 种 |  
| 100℃ | T5 | T5 | 二硫化碳 |  
| 85℃ | T6 | T6 | 硝酸乙酯和亚硝酸乙酯 |  |